跨越技术转移的第二条“死亡之谷”

来源:爱游戏网页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10-21 16:41:39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突飞猛进,科研经费投入与技术成果产出量屡创新高,近年来每年产出的科技成果更是数以万计。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成果转化效率的低下。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从技术到应用之间的距离显得很遥远。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们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产业化率不足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有人将从技术到产品之间的这段路称为“死亡之谷”。

  意识到不足后,我国近年来开始大力推行科研成果中试平台建设,缩小技术与产品之间的距离,取得了一定效果。

  可是,产品最终一定要经过产业化转化才能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实现科技成果服务国民经济的目的。而从产品到商品这段路的困难程度似乎并不亚于“死亡之谷”。换言之,若无法跨越从产品到商品的第二条“死亡之谷”,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就不能算是真正完成。

  本期内容特别采访了两位依托先进成果创办企业的科学家,在他们看来,商业模式与经营理念对于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性要高于技术本身。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产业聚集有一定的概率会成为创新型企业跨越第二条“死亡之谷”的关键。

  同样儒雅的谈吐,同样十足的书卷气,相同气质的外表下面,胡伟武和宋延林也同样有着一颗创新报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胡伟武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项目负责人;宋延林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纳米材料绿色打印技术”项目负责人。

  同为科学家,两人在各自领域均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科研成就,但由于深感我国技术与应用脱节的严峻现实,为使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走完技术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两人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成果转化工作,创办公司进行技术产业化实践。

  如今,依托项目成立的北京龙芯中科技术服务中心有限公司(简称龙芯中科)和北京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科纳新)已成为中国弘扬自主创新的典范。上海世博会上,两家公司的代表产品在北京馆展出,受到世界游客的好评,彰显了中国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软实力的提升,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宏伟篇章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位于中科院计算所8楼的“龙芯”研发中心是“龙芯”的诞生地,办公区最大的特色是随处可见的“人生能有几回搏”等励志标语。胡伟武营造的“红氛围”早已闻名遐迩,而标语也成为“龙芯”精神的集中体现而深植“龙芯人”的心中。

  据了解,“龙芯”通用型CPU研发项目启动于2001年,在研发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后,中科院计算所于2008年初正式成立龙芯中科进行产业化探索。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运营,龙芯团队成功实现了从以研发为主体向以产业化企业为主体的转变。团队规模也由当初的20人发展到目前的200多人。

  谈到“龙芯”研发的意义,胡伟武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让我们试想一下,假如没有了INTEL公司的产品,中国将会变成啥样子?”

  对进口产品的过分依赖必然会阻碍国家发展,我国要真正完成信息化,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产品。通用型CPU即是信息产业核心产品的代表。

  “通用型CPU对于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可以类比钢铁对于工业的意义。”胡伟武说,“出于国家安全与信息化长远发展的考虑,龙芯研发势在必行。”

  由于受制于INTEL等国外大公司的垄断,我国绝大多数电子科技类产品目前被迫一直在升级,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巨额利润。如果我们也可以拥有通用型CPU等核心部件技术,打造出可以完全控制的信息产业,将大大降低民众使用成本。

  经过近十年时间的技术积累,“龙芯”现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很多领域得以应用。但是,尽管意义重大,“龙芯”面临的压力也显而易见。

  胡伟武介绍,通用型CPU在信息产业中的位置比较特殊,需要操作系统、支持软件、板卡、整机等软硬件体系的整体配合才能发挥作用,而一旦体系能够形成规模,又会反过来控制整个产业。

  以INTEL为代表的国外企业主导形成的垄断格局必然不会容忍外来者的入侵,对“龙芯”的生存空间会百般挤压。同时,已有的信息产业体系也是根深蒂固,难于撼动。

  “我们要做的是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事。现在的信息产业建立在以INTEL为代表的国外技术平台上。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中国的INTEL。但推翻这个旧世界,并不是特别容易。”胡伟武说。

  “旧世界”难以动摇,是胡伟武面临的最大困难,而如何建立一个“新世界”,则是困扰宋延林的主要难题。

  宋延林介绍,以往国内的许多产品研制,主要是针对国外已有技术体系中的某些环节有所突破,实现部分进口产品替代和国产化。而纳米材料绿色印刷制版技术属于全新的技术,没有可以借鉴的产业化经验,设备设计制造、软硬件配合等产业链的所有的环节都需要从头做起,挑战无处不在。

  据了解,当前比较流行的激光照排技术和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主要使用感光材料,存在感光、显影、定影、冲洗等复杂过程和避光操作等烦琐工艺,同时还因化学品清洗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排放的化学废液达数十万吨,其中含金属银数百吨、铝数十吨。传统印刷制版行业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乐观。

  纳米材料绿色印刷制版技术与现有印刷制版技术在基础原理上存在很大区别。基于纳米材料研发的绿色印刷制版技术,将特制的纳米复合转印材料直接精确打印在超亲水的版材上,通过纳米尺度界面性质的调控,在打印区和非打印区形成具有相反浸润性(超亲油/亲水)的纳米微区(图文区和非图文区),以此来实现直接制版印刷。

  该技术路线彻底摒弃了感光成像的技术思路,其优势显而易见:一是省去了感光预涂层及其冲洗化学品,在根本消除环境污染的同时大幅度的降低了成本;二是大大简化了制版流程,无须暗室避光操作,并省去曝光、冲洗、晒版等环节;三是直接在印版上打印图文,减少了图像转移次数,图像再现性好,无须拼版、修版,因而图文质量大大提高。

  据介绍,该项技术已开始在北京日报社等一些行业内单位应用试验。今年,中科纳新将再开拓3~5个试点企业,继续探索纳米印刷制版技术的产业化推广之路。

  不过,尽管产品在试点企业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目前仍存在很大挑战。由于新技术无先例可循,纳米绿色印刷制版目前还要在系统集成、产品稳定和工艺标准化等方面加强完善。同时,印刷行业可以细分为报纸、书刊、包装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存在产品质量、生产速度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之间的均衡问题,如何针对各应用领域特点开发针对性产品和工艺还要进一步仔细研究。

  作为科研成果,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已得到了成功验证,但对公司应用来讲,产品的易用、可靠显得更为重要。在成果应用取得一定成绩后,如何继续推动产业化的问题摆在了宋延林的面前。

  宋延林认为,目前国内企业接受新技术的积极性和消化能力还不够强,纳米材料绿色印刷制版技术属于全新的技术,科研人员有责任继续夯实产业基础,通过不断地试点探索,提高技术适用性和可移植性,完善整个产业体系。

  借用木桶理论,他将其理念进行了阐释:“技术好比是木桶的一块木板,而一个完整的木桶还需要产品设计、经营管理、商业模式等其他木板要素支撑。产业化试点相当于把技术这块板插在不同的桶里,如能得到满意效果,则以后只需复制水桶即可。”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中科纳新接下来将用近两年的时间继续推进产业试点工作,逐渐完备技术,加速原材料、生产的基本工艺、设备制造等每个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通过在报业、书刊和包装印刷公司进行试点,我们大家可以根据细分的行业研发出针对性的设备和材料。计划2012年开始做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的规模推广。”

  宋延林对中科纳新的发展前途充满了信心:“中国印刷行业市场非常大,我们的技术具有环保和成本优势,将对材料、设备、软件等印刷行业相关企业形成带动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公司的发展目标是五年销售几个亿;十年带动上百亿的产业。”

  目前,北京纳米材料绿色打印印刷技术产业化基地已经落户中科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该基地将为中科纳新下一步发展提供空间,更将成为宋延林实现其梦想的舞台。

  创新型企业未来的发展面临的困难十分突出,也正因为如此,支持其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为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开辟的一块试验田,各种支持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可以在此先行先试,为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提供良好土壤。中关村也很好地肩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根据公司需求,制定出一系列扶持政策。

  在近日发布的《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中,中关村又明白准确地提出了未来两年对创新型公司进行支持的政策部署。

  文件中提出,中关村将以“十百千”工程、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工程等六大工程为主要突破口,逐步推动中关村创新型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在对高端产业聚集工程的解释中,中关村提出将统筹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系统谋划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生态良好、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布局合理的原则,形成分工明确、相互联动、协同发展的“一区多园”格局。

  为确保工程落实,中关村还特别制定了包括加大土地整理力度、降低开发建设成本等在内的八项具体措施,以切实实现高端产业聚集的目标。

  事实上,创新型企业难在“创”,更难在“新”。新产业要形成产业体系,必须有许许多多的相关公司参与支撑。通过产业聚集打造完善的产业集群,对任何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都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在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胡伟武和宋延林均表示,作为完全创新的企业项目,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就是行业整合程度不高。

  胡伟武指出:“通用型CPU对信息产业会形成很大的凝聚力,同时其发展又依赖于这种聚集。如果能有更多的软件企业支持龙芯平台,将形成多赢的局面。”

  今年4月,建筑面积达12.6万平方米的龙芯产业园在北京中关村环保园正式开工建设,吹响了龙芯中科全面产业化的号角。

  “龙芯产业园将是我们推进产业聚集的主要平台,我们大家都希望产业园里能入驻一些行业相关的合作伙伴,比如操作系统企业等,通过多方努力,共同做大国产通用型CPU这块蛋糕。”胡伟武表示。

  中科纳新属于全环节创新型企业。一方面,以一己之力完成设备设计与制造,软件开发等所有应用环节,难度很大。聚集相关产业对其进行支撑,将是中科纳新顺利成长的有效保障。

  另一方面,聚集金融企业能使企业与资本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使企业更容易吸引到投资。而通过吸引投资扩大企业规模、整合产业链,也是宋延林的一个重要发展思路。

  “未来中科纳新将着力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打造适应纳米绿色印刷制版技术的产业体系。”他说,“以技术带动投资,以投资整合产业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形式。”

  但宋延林同时指出,真正成型的产业聚集最终还是市场行为,企业之间能否尽快形成互补或依存的关系是产业聚集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因此,中关村以后还需在促进企业间融合方面多下功夫。

  “龙芯”背负着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而政府也对龙芯中科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首先是成立了由北京工业投资公司牵头,中关村管委会协调的长期战略性直接投资项目,为“龙芯”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资金保障。

  “这种战略性投资一般时间比较久,普通风投企业或者没有能力坚持,或者不感兴趣。只有政府出面才能为龙芯提供所需要的支持。”胡伟武说。

  据介绍,中关村充分的利用政策先行先试权推出的股权激励政策,对于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技术团队会产生极大地激励作用。

  目前,龙芯中科的股份制公司架构已经基本完成,龙芯中科技术团队已持有部分股权,未来随着工作的继续深入,还将获得奖励股权。

  北京市科委的产业化项目对龙芯中科的下游企业给予了很大支持。如划拨专项经费,对清华同方公司开发基于“龙芯”平台的电脑产品做支持等。此类措施对于促进相关企业与龙芯中科的合作,使其建立更紧密的上下游关系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四是中关村与海淀区政府在龙芯中科产业园建设用地方面表现出极大魄力,为其提供了较好的位置和优惠的地价,保证了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空间。

  不过,胡伟武表示,政府现在已经把“龙芯”“扶上了马”,如果能再“送一程”,对“龙芯”应用意义非凡。

  他进一步解释说,“送一程”是指希望政府在政府采购和相关体系建设方面给予龙芯中科更大的支持。

  通用型CPU很难推广,其根本原因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商业模式问题。胡伟武认为,在INTEL等大公司的挤压下,“龙芯”有很大的生存压力,政府支持显得很重要。

  位于江苏的龙芯梦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龙梦公司)是龙芯中科下属的一家子公司,一直负责“龙芯”系统的推广工作。

  在龙梦公司的积极推动下,江苏省将采购15万套“龙芯”系统应用于省内5000多所中小学校中。龙梦公司也由此一跃成为中国十大教育装备品牌之一。

  龙梦公司的成功为龙芯中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胡伟武指出,政府采购,尤其是在如“三网融合”等未来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热点的采购中应用“龙芯”产品,对“龙芯”的推广以及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都有很重大的意义。

  “我们希望在重点项目建设中得到更多关注。”他说,“龙芯迟早是要打主战场的,但上场之前还需要政府首先支持其做强做大。”

  龙芯中科的总部将仍然设在北京,主要是做电脑设计和芯片研发工作;龙梦公司将侧重于为用户更好的提供基于“龙芯”平台的解决方案;珠三角分部今年即将启动运营,将更加关注消费级应用嵌入式研究和应用;中西部地区分部也将在近两年时间内建立。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总部在北京,触角遍布全国的企业体系。”胡伟武说。

  2009年,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提出,要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授予一线团队独立思考和追求最佳的权力,后方只是起保障作用。这一理念得到了宋延林的极大认同。

  在宋延林看来,我们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展缓慢,很大一部分缘由是听见炮声的人,即掌握技术的科研人员在现有体制下通常没有决策权。

  科研人员最了解技术,也是产业化的真正实践者,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应该把更多的决策权下放给科研人员。

  第一阶段是农村改革,将土地经营权交给农民,其核心是解放了农民,农民种植什么作物能自己做主,这一改革激活了农村经济,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第二阶段是城市改革,从厂长、经理承包制到企业股份制的变革,其核心是解放了企业家,让最了解企业的人负责经营,加之非公有制企业的大量出现,实现了中国工业产品的极大丰富。

  第三阶段,当前应该到了科技体制改革的阶段。要实现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使科技成果真正成为经济稳步的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就必须解放科学技术人员,给予科研人员和基层科研机构充分的决策权,“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决定如何打仗”。

  我国目前的科研投入大多数来源于于国家支持,科技成果也属于国家所有。在这种情况下,现有体制下的政策和制度限制常常会影响成果转化速度,层层审批也会极大影响转化效率。

  宋延林指出,成果转化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为避免技术“走样”和半途而废,应该让最了解技术、对技术感情最深的人对技术成果转化担负起更大责任,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到底。这也正是他决定亲自从事纳米材料绿色印刷制版项目产业化工作的初衷。

  但他同时清醒的认识到作研究和做产业化的差别,作研究,重要的是创新,把能做出来的最好的东西向别人展示;作应用,重要的是合格率,最差的产品也要达到一定标准。两者理念上有很大差别。

  “我认为,作应用和产业化,技术只是众多关键环节之一。商业模式和产品的成熟度往往是决定一项成果能否产业化成功的更为关键的因素。而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这方面的探索往往要比较长的时间。”

  宋延林说:“现在关注纳米材料绿色打印制版技术的人很多,期望值也很高,但我们自己一定要保持冷静,踏踏实实把相关工作做好,走稳成果转化的每一步。”

网站首页
电话咨询
经典案例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