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即将召开的市“三会”,将为运城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明确路径,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更好地回顾发展历史,总结改革经验,本报今起推出《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栏目,全面展示我市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深化改革的新探索、新实践、新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打破思想壁垒,大刀阔斧推进。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强力支持下,我市一系列教育改革组合拳,打出了气势威望,顺应了民心民愿。
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到940所,中小学校实现了校舍安全化、校园园林化、设施标准化;新(改、扩)建公办标准化幼儿园142所,新建改建农村幼儿园251所,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2.8%,小学、初中入学率连年保持在100%。
从这组数字能够准确的看出,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时期,全市城乡办学条件在不断得到改善。
但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中心城区(不包括空港经济开发区和运城经济开发区)面积短时间即增加到42平方千米,人口也由2000年的18万激增到现在的62万左右。而中心城区中小学校的数量却严重短缺,未有相应的增加。除了公办学校严重偏少、公民办比例失调外,中小学校的布局也出现结构性失衡,80%以上的中小学校都集中在老城区。
面对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格外的重视。市委书记王宇燕在政协委员的长篇调查报告上批示:“此项工作已到下决心解决的关键时期,否则将影响我市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达成,也是制约中心城区城镇化进程的关键。请市政府尽快研究,拿出专项解决方案。”市政府立即行动:专题调研、小型座谈会、专题汇报会、政府常务会……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振亮履新仅2个多月,就先后6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事宜。
很快,市政府第90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运城市中心城区2016—2020年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规划方案》,提出用5年时间通过新建、扩建、置换、整合、改制等多种形式,在中心城区完成近50所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任务:新增小学16所、扩建小学6所,新增初中11所、扩建初中2所,新增幼儿园13所、置换幼儿园1所,且大部分新建、扩建学校均为公立。尤其是在2016年就要新建小学13所,其中公办8所、民办5所;新建初中6所,其中公办3所、民办3所;新(改)建幼儿园6所,其中公办5所、民办1所。这一强有力的改善办学条件的大手笔,史无前例,具有划时代意义。消息一公布,迅速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人们纷纷予以点赞力挺。
今年9月,中心城区的盐湖区实验小学北校区、理想小学、理想初中、运城国际学校小学部、新港实验二校、东湖小学等6所新建学校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当年爆满,幸福的微笑洋溢在家长和师生脸上。
与此同时,大运小学、大运幼儿园、金海湾幼儿园、涑水联合学校、新康国际学校等正在紧张、有序建设中,其火热的建设场面让人们充满了期待。
学校少造成上学难,择校热造成上学贵。让孩子“有学上”,改善硬件是基础,革新软件是保障。
公平公正地开展入学招生,是保证孩子“有学上”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市教育部门强力推进招生改革的切入点:
——在幼升小、小升初招生中,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严格采取“划片就近入学、鼓励就近直升、电脑均衡编班、家长社会监督”的办法,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在热点民办初中学校招生中,认真执行 “网上报名、免试入学、超员摇号、录满为止”办法,均衡生源,杜绝民办学校“掐尖”行为。
——在高中招生中,实行“招生计划公开、网上自主填报志愿、网上统一录取”政策,公开公正录取。严禁任何高中擅自招收统招生之外的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学生,正确引导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类学校就读,严格执行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的“三限”政策,坚决制止互挖优秀学生、购买生源的行为。
“上好学”,与素质教育紧密相连:“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人才,多一份激励,就多一份希望。”
课堂教学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第一步。为此,教育部门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制订《运城市课堂教学改革整体推进方案》、《运城市课堂教学改革基地校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制度,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
——课程设置更为丰富。各高中在规定课程外,还开设了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身心健康类、生活职业技能类等校本课程2000余种。
——课堂教学更加务实。从新绛中学的“半天授课制”到康杰中学的“学本课堂”,从垣曲中学的“80分钟学案生命课堂”到风陵渡中学的“农科教”结合,从稷王中学的“361课堂教学模式”到芮城中学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代替了僵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队伍更加进取。让学生与教师一同成长的课改理念,激励教师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新时代“四有”教师队伍建设有条不紊,精彩连连。
——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各学校除了评价学生的成绩外,更看重评价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心理、学习的兴趣、特长发展、家庭表现、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我市教育教学成果不断涌现:高考文理两类应届生达二本线B以上的人数连年增加;2014年、2015年,市实验中学、东康中学代表全省参加全国汉字听写大会取得优异成绩;风陵渡中学、新绛中学分别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2015年全省“理科状元”王江珊出自新绛海泉中学,2016年全省“文科状元”周仕达出自康杰中学;康杰中学学生王昱博、运城中学学生康福乐在由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和《中国青年报》组织的“最美中学生”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最美中学生”称号,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学生郑丹荣获全国“最美中职生”称号。2016年1月28日“中国语文朗诵大赛”全国总决赛中,稷山稷王小学学生裴晨曦荣获全国金奖。2016年4月,在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市中小学生取得11项国家大奖……
由此,2015年5月在中央文明委举办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评选活动中,市教育局脱颖而出,成为全省教育系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提高质量与促进公平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两大追求。提高质量要求办出“好学校”;促进公平则要求办好每一所学校。
为此,今年5月,我市在中心城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此次改革,就为了逐步提升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实施同城一体化发展,有效破除市直学校与盐湖区中小学校之间的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放大和增值。
6月30日,九大教育集团挂牌成立,标志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改革进入实质操作层面。各集团校内部实行“五统一”:学管理、学教研、统一招生管理、师调配、统一考核奖惩,最大限度地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就在今年秋季开学前,我们欣喜地看到,人民路学校教育集团下辖5所学校的500多名教师,海仓学校教育集团下辖3所学校的200多名教师集聚一堂,进行了教学培训和探讨,为新学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市教育局表示,就是要通过“1+12”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达到不仅让主校强,还要让分校强,不仅要让一校优,更要让多校优的目的;取得让布局更合理,让资源更均衡的效果,从而走出一条强强联合、共强共赢的新路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期。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40余所,在校生近7万人,共开设了加工制造类、商贸服务类、文化旅游类等14个大类48个小类专业。
如何激活职业院校和师生活力,促进我市从“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转变,为“三动三新”战略实施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便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就职业教育调研时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产业、抓就业、抓民生、抓小康社会和幸福指数提升的理念,不断开创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王宇燕书记、陈振亮代市长多次对《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建议》提出具体意见并作出重要批示,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意见》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支持引导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院校、企业、行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资源共享。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我市全方面推进职业教育的集团化改革。就是以8所职业院校牵头,联合全市大中型企业,组建了八大职业教育集团。分别是:运城学院牵头的运城文化旅游产业职教集团、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运城先进制造业职教集团、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运城现代特色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职教集团、运城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运城卫生保健职教集团、运城市农业机电工程学校牵头的运城汽车职教集团、运城市财经学校牵头的运城商贸物流职教集团、运城市博艺美工制版印刷学校牵头的运城制版印刷职教集团、运城市龙翔工业技术学校牵头的运城家居产业职教集团。
各职教集团中的院校与专业,准确定位,错位发展,集中力量发展本集团和本校优势专业,共建行业性的专业联盟或专业集群。集团内部,学校和企业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推进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推进招生就业,共同开展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共同开展技术改造与产品研制,共同进行能力评价,共同进行学生管理,使产业、专业、企业、行业、学校真正融为发展共同体。
目前,各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对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广泛开展了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试点,有力促进了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层次地融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同时,我市每年定期举办全市技能大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省、全国技能大赛,形成了“班班有竞赛、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的常态化机制。2016年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市荣获大赛一等奖11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44名的好成绩。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2名学生获得中等职业学校中文导游项目二等奖。
办人民满意、社会认可、企业欢迎、家庭需要、学生受益的现代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市“十三五”时期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通过办好职业教育,使每位学生都有一技之长,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成为幸福家庭的顶梁柱、小康社会的建设者,乃至成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骨干力量。
如今,运城教育改革大潮涌动,一浪高过一浪。破除传统观念束缚,确立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的理念;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改革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充满了许多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但我们明白,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今天,推进教育改革的历程将会更加艰辛、更为复杂、更加困难。唯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我们也清楚,教育有着非常明显的后置属性,教育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速见成效。纵观我市教育改革的种种举措,经历过“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攻坚克难,见证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改革发展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心怀着功成不必在我的理想信念,脚踏着五千年文化渊源的河东大地,我市从人口大市、教育大市变成人力资源和教育强市指日可待,各类高素质人才一定会成为加快“三市一中心”建设步伐的主力军。
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今天对教育的满腔真诚和倾情投入都一定会在明天或者后天结出累累硕果。因为生机勃勃的教育改革和欣欣向荣的教育发展,一定会是我们厚积薄发的充足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