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绝活!他在03毫米厚度的瓷碗内雕琢

来源:爱游戏网页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7-15 14:27:51

  济南市级非遗项目刻瓷传承人张文成在瓷盘中雕琢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铮 摄

  济南市级非遗项目刻瓷传承人张文成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铮 摄

  一把小锤、数把刻刀,历经多日“叮叮当当”之后,一幅形神兼备的人物肖像便跃然于瓷盘之上。刻瓷,声称瓷器上的刺绣,年逾八旬的张文成,便是一名瓷器刺绣者,也是济南市级非遗项目刻瓷传承人。他曾在厚度仅为0.3毫米的瓷碗内刻出多个人物肖像,堪称一绝。

  “彩笔绘得素瓷妆,妆成惊四座,不负白了少年初。”张文成年少时触摸刻瓷,不惑之年成为瓷器的刺绣者,耄耋之年仍然活泼在传承这项非遗技艺的路途上。在他的作业室内,摆放着各种刻瓷著作,墙上还挂着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证书。“40多年我刻了多少著作,也记不清了,大概有数百件吧。不过刻瓷好的不只是我一人,还大有人在。”说起刻瓷,他谦善不已。

  张文成的刻瓷著作,多是人物肖像,其皮肤纹路、光影明暗清晰可见,用手悄悄抚摸,可显着感觉到顺滑的凹痕。“刻瓷有平面和立体之分,都需求刻数千万刀才干成型。你看那个齐白石的肖像,便是立体的,胡子和面部都是凸起的。”他指着一个黑色瓷盘说道,肖像的光影作用,都是经过凿刻深浅来完结的,凿得越深,色彩越浅。

  薄胎瓷亦称“蛋壳瓷”,“轻若浮云、薄如蝉翼”,厚度不到1毫米,是刻瓷中最难凿刻的一种瓷器,稍有不小心便会碎裂,成品率极低。而这样的薄胎瓷,只要景德镇才有售卖。为了打破极限,张文成屡次赶往景德镇,前后买了近10个薄胎瓷大碗用来雕琢。每次凿刻,他总是胆战心惊、小心谨慎,即便如此,依旧刻坏了大对折的薄胎瓷碗,称得上完美的著作仅有两三件。他凿刻完结的薄胎瓷著作,厚度仅为0.3毫米,晶莹剔透,可在外侧透过瓷壁看到内部图画。

  张文成走上刻瓷的路途,纯属偶然。1975年,从部队退役后的他进入无线电厂作业,在一次前往上海学习无线电模具制造的过程中,结识了刻瓷大师杨为义。“刻瓷和制造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精密活儿。”杨为义的一番话,点着了张文成的好奇心。尤其是在看到精巧的刻瓷著作后,他萌发学习刻瓷的主意。

  先刻字,再花鸟,最终人像。刻瓷的第一步,便是要用特别的铅笔,将所刻内容画在瓷盘上,这关于在部队当了多年文书的张文成来说,毫不费力。传闻淄博刻瓷的师傅多,就去当地学习,从简略的刻字开端,到最为杂乱的人像,他用了10年的时刻。不同的瓷器,凿刻难度也大不相同。“烧制瓷器时温度越低就越软,也就简单刻,由于不必频频地磨刀。”他侃侃而谈起来,黑色瓷盘适当难刻,需求刻四五层才干看到白。

  “要把人物刻得形神兼备,很难。”张文成坦言,想刻好人物,一开端就要做到优异五官定位,需求必定的绘画功底,这关系到表情是否逼真、能不能绘声绘色。在刻的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不能分神,依托凿刻深浅来体现人物细节。刻瓷是慢工,单调且庸俗,但能够修身养性,只要耐住性质,刀下方能拿捏自若,适可而止。

  “收心、静气、姿正、锤稳、刀准。”多年的刻瓷经历,张文成总结出了一套操作法。不过,也正是铢积寸累的凿刻,让他落下了一身“职业病”。“终年垂头抬着臂膀凿刻,导致我脊椎侧弯,颈椎也欠好。”他告知新黄河记者,刻瓷需求目不斜视地盯着一个当地,对眼睛损伤很大,现在他花眼凶猛,不戴眼镜简直看不清东西。

  在张文成的著作中,一件《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瓷盘让他难以忘怀。在一次展览中,一名大学生站在瓷盘面前久久不肯离去。“瓷盘上的母亲,像极了在大槐树下送我上大学的母亲。”大学生堕入了无限的回想中。在那一刻,张文成意识到,一件著作,需求浸透爱情,只要能牵动人心的著作,才能够称为好的著作。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刻瓷范畴,也是如此。张文成感叹道,传统技艺既具有民族色彩,也凝聚着民族审美的精华,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期望学生们能将这门陈旧的技艺传承下去。

  耄耋之年的张文成,虽已无法拿起刻刀进行创造,但却从未脱离酷爱的刻瓷。遍及全国各地的百余名学徒,将这永存的技艺传遍全国。(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铮 王倩)

网站首页
电话咨询
经典案例
QQ客服